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红色文化 >> 正文

红色故事---南陈北李,相约建党

发布者:马克思主义学院 [发表时间]:2021-08-18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浏览次数]:

1915 9 月,36 岁的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一年后杂志更名为《新青年》,陈独秀第一次擎起了民主(德先生)和科学(赛先生)两面大旗,向传统的封建思想、道德、文化宣战。1916年7月,27 岁的李大钊从日本归国后,出任《晨钟报》编辑部主任,并表示自己要“高撞自由之钟”激励青年,惊醒“睡狮”中华。

1920 1 29 日,陈独秀应汪精卫、章士钊邀请,前往上海为西南军政府筹办西南大学。事后,他赶往武汉讲学,引发轰动,当局在其北京住处布控警力。李大钊为了避免陈独秀遭到迫害,亲自护送其离开北京。由于李大钊是河北乐亭人,讲的是北方话,沿途一切交涉,都由其出面办理,不让陈独秀张口,以免露出南方口音。

就这样,1920 2 月的一天一辆骡车缓缓驶出了北京城,数天里在这辆不断摇晃的骡车上李大钊、陈独秀热烈讨论着在中国建立共产党组织的问题,“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历史佳话由此流传开来......

1920 3 月,李大钊与罗章龙、高君宇、邓中夏等 19 人建立了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并多次与来京的俄共(布)代表维经斯基讨论建党问题,认为中国革命的当务之急是要建立中国共产党。在关于党的名称问题上,陈独秀一时拿不定主意,便写信询问张申府,并要他告诉李大钊。张申府和李大钊一起研究后,李大钊的意见是叫共产党。这一年,赴法勤工俭学的蔡和森也曾几次写信和毛泽东探讨、磋商建党问题。9 月中旬,蔡和森抑制不住激动之情再次给毛泽东写信“必须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共产党”,毛泽东复信蔡和森,表示“没有一个字不赞成”。

1920年10月,李大钊、张国焘、张申府三人在李大钊的办公室正式成立了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取名“共产党小组”。随后,陆续发展了邓中夏、罗章龙、刘仁静、高君宇、何孟雄、陈为人等。1920年 11 月,正式成立“共产党北京支部”,李大钊担任书记。

习近平主席在纪念李大钊诞辰 120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李大钊同志开创的伟大事业和留下的思想遗产永远不可磨灭,他播撒的革命种子已经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正因为如此,今天,我们更加感受到李大钊同志历史眼光的深邃和思想价值的珍贵,更加感受到他革命精神的崇高和人格力量的伟大。李大钊同志永远是共产党人学习的楷模和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