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北京6月5日讯 “高校教师的80%是专业教师,课程的80%是专业课程,学生学习时间的80%用于专业学习,专业课程教学是课程思政的最主要的依托。”正如教育部高教司负责人所说,高等学校课程思政的“最后一公里”必须要在课堂中夯实。为此,今天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细则做出明确指示,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实践类课程3类课程各有涵盖,课程思政建设情况跻身高校、教师、学生考评的核心指标。
教育部官方网站截屏
三类课程七类专业 确保课程“红起来”
在今天颁布的《纲要》中,对课程思政建设给出了“手把手式”指导意见。《纲要》根据不同课程的学科专业特点和育人要求,按照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实践类课程3种课程类型,分别明确了每类课程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其中,又按照学科专业特点,分别提出文史哲类、经管法类、教育学类、理工类、农学类、医学类、艺术类7大类专业课程的具体建设目标。“使各个专业教学院系、各位专业课教师都能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干出自己的‘特色’。”高教司负责人说。
中国网记者注意到,在三类课程中,公共基础课程要求高校重点建设一批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科学精神、宪法法治意识、国家安全意识和认知能力的课程,打造一批有特色的体育、美育类课程;专业教育课程要求高校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实践类课程分为专业实验实践课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社会实践类课程,要注重解决学生的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纳入“双一流”评价指标 计入学生考试
为切实保障思政课程建设入脑入心,《纲要》将思政课程建设列入高校、教师、学生的核心考评指标。其中要求,把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作为“双一流”建设监测与成效评价、学科评估、本科教学评估、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等考核的重要指标;各高校要有针对性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推进教材内容进人才培养方案、进教案课件、进考试;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内容。坚决防止“贴标签”“两张皮”。
《纲要》要求,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在各类考核评估评价工作和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落细落实。把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作为“双一流”建设监测与成效评价、学科评估、本科教学评估、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专业认证、“双高计划”评价、高校或院系教学绩效考核等的重要内容。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内容。在教学成果奖、教材奖等各类成果的表彰奖励工作中,突出课程思政要求,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优秀成果的支持力度。
高校课程思政要融入课堂教学建设,作为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核准和教案评价的重要内容,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各环节。要讲好用好马工程重点教材,推进教材内容进人才培养方案、进教案课件、进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