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铸就了伟大的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民族问题、民族工作,正确处理民族关系。新中国成立后,党确立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荣为主要内容的民族理论和民族工作方针政策,各民族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团结进步。
2024年3月12日下午14时,光华宝石与艺术设计学院学生党支部组织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学生党支部党员、预备党员、第26期入党积极分子、第27期入党积极分子参加。学生党支部书记周晨晨领学,学生党支部宣传委员刘慧芸主讲本次学习会议内容。
学习理论知识,提升理论水平
学生党支部书记周晨晨说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两个结合、着眼两个大局,深刻总结国内外民族工作经验教训,深刻洞察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趋势,取得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这一重大理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巩固和拓展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指明了党的民族工作的前进方向。”
学生党支部宣传委员刘慧芸总结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益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汇聚集体智慧,凝聚发展力量。谚语有云:众人拾柴火焰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行动指南并努力维护共同体的行动举措,实际上是一个智慧聚集与力量凝聚的过程。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每一个别的人常常是无善足述;但当他们合而为一个集体时,却往往可能超过少数贤能。历史经验也告诉我们:正是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发挥中,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才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飞跃。
因此,新时代仍需努力铸牢这种意识,以充分凝聚人心、汇集有效资源、整合进步力量。同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共筑精神家园,提供精神归宿。现代社会在带来丰饶物质的同时,也裹挟了浮躁、焦虑与不安,而后者的凸显即共同体意识缺失所带来的精神空虚的表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际上是扎根中华文明的沃土,汲取民族文化的营养,创新性地构筑安宁真诚的精神家园,形成一个共同认同、栖息的精神意义世界。唯有如此,才能滋养并慰藉共通性的内在心灵,形成精神上的共有归宿。
学习理论知识,展示自我感悟
光华宝石与艺术设计学院学生党支部党员、预备党员、第26期入党积极分子、第27期入党积极分子进行深度学习,学习后,每人进行心得体会交流。
单丝不成线,独木难成林。一块块砖只有堆砌在一起,才能盖起万丈高楼;一滴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能获得永存。这就是团结,团结可以铸就和谐,和谐才能促进发展。尽管在维护民族团结的伟大事业中,青年们做不了大海的滚滚波涛,那就做一股山间的潺潺溪流;做不了峰顶的参天大树,那就做一棵河边茁壮的小草。让青年们携起手来,在平凡中创造不平凡,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保卫来之不易的改革开放成果和稳定的政治局面。
(编辑/李诗婷 审核/李洁、殷南琰)